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农业强市
中共武穴市委书记 吴美景 武穴市人民政府市长 郝胜勇
近年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黄冈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们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方向,以农业产业招商作为发展突破口,以推进产业富民为主攻路径,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,农业经济实现了长足进步,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,探索出了一条“低碳、低成本、低污染”和“高产、高品质、高效益”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2011年被评为全省“三农”发展先进县市。
一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,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
近年来,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,以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,积极构建“以工业园区为载体、以加工企业为支撑、以招商引资为引擎”的农业产业化“三驾马车”,着力创建一流园区,壮大龙头骨干企业,培育一批主导产业,带动农民增收。2012年,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9.94亿元,增长4.6%;农产品加工总产值81.7亿元,增长41.4%;农民人均纯收入7880元,增长12.2%,实现了“九连快”。
一是构建新城,建设大园区。去年以来,我们按照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总体要求,全面推进武穴经济开发区火车站工业园区建设,着力构建武穴中部工业新城。工业园区占地35平方公里,涵盖一站(武穴火车站)、两镇(石佛寺、大金镇)、三园(广药生物产业园、农副产品加工园、先进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园),坚持高标准规划、高速度建设、高质量招商、高效率服务,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全市工业企业的聚集区、城镇发展的带动区、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和区域经济的承载区。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园首期规划面积5.8平方公里,计划投资百亿元,打造年产值过两百亿元的加工园区。对入园企业实行“涉农优先,政策优惠,服务优质”,目前已有26家规模企业落户园区,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海鲲水产、佳洪饲料等15家,在建企业有福康油脂、富之源生物科技等16家,另有正在签约企业21家。
二是做强龙头,兴办大企业。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,我市出台了用地、融资、税收等一系列产业化扶持政策,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,对成功申报国家、省和黄冈市级龙头企业分别给予奖励。全市现有黄冈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,其中省级6家,年产值过5亿元企业2家,过亿元15家。为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,延伸产业链条,我们积极支持企业转型升级,全市规模企业新建、扩建项目36个,总投资近40亿元,其中广药生物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、祥云集团高效缓释复合肥项目投资2亿元。24家龙头企业今年新上项目16个,总投资5.58亿元。为推进企业品牌创建,打造特色品牌、绿色品牌,我市每年拿出50多万元对企业品牌创建进行专项奖励。全市获“三品”认证企业35家、品种56个,总数居黄冈之首。接福牌双低菜籽油、万星牌佛手山药面等10多个农产品荣获全国金奖和创新奖,其中佛掌山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成为湖北十大名菜之一。
三是聚集产业,引进大项目。我们采取政策引导、定向扶持、主动出击、攀大靠强等办法,加大涉农招商引资力度,引导优势产业、优势企业、优势项目向农产品加工园区聚集。先后引进北京金百利啤酒、台湾统一矿泉水、内蒙古伊利乳业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,创建了刊江成都彩虹电热毯、大金海鲲水产品、花桥信德纺织等一批“农”字号重点企业。2012年,全市完成涉农招商引资重大项目31个,协议总投资29亿元。目前,江苏华芳集团50万锭纱线项目和天津宝迪集团畜牧养殖加工项目达成合作意向,两大项目总投资都在20亿元左右。通过涉农大项目的引进,有力带动了我市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水产业的快速发展,取得了借梯上楼、借船出海的良好成效。
二、大力推进科技兴农,提高农产品产量效益
建设现代农业,规模发展是基础,科技创新是动力。我们坚持依靠科技调优结构、调大规模、调亮特色、调高效益,有效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基地承载力。
一是科技助力创规模。我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市,全省粮食、油菜、水产、畜牧大市和优质粮棉油板块基地建设县市之一。近年来,我们积极实行免费供种、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,倡导规模经营、集约经营等先进模式,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,全市已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130万亩,其中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50多万亩。年产粮食40万吨、油菜6.5万吨、皮棉20万担、水产品6万吨、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。
二是科技示范创特色。我们以花桥现代农业展示园、梅川畜牧科技园、伊利奶牛养殖园等为载体,与中国水稻、油料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“互联共建”,邀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,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研发,实施了“低碳水稻”、“秸秆还田”等一批高新前沿技术研究课题,经专家验收达到国家A级标准。目前,我市粮食单产600公斤,油菜160公斤,棉花(皮棉)120公斤,在黄冈和全省处于水平。特别是棉花万亩示范片单产排名长江黄河流域,农户高单产排名全国。
三是农技推广创效益。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行“三网共建”,切实解决农技推广“后一公里”问题。创新“以钱养事”新机制,构建农技推广网,实施科技入户、农民培训工程;对接部省农业信息网站,通过电视广播、手机短信平台,建立农业信息网,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;加强农技、农机、农艺对接融合,建立农技推广协作网,机插机播面积超过40万亩,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,形成低成本、低残留农业生产格局。
三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,以集约经营提升农业
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“发动机”,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“助推器”。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,大力创新体制机制,推进现代农业发展。
一是创新服务机制,有序流转土地。为切实破解“谁来种田”难题,提高土地产出效率,我们积极构建市镇两级土地流转市场,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,引导农户以租赁、入股、置换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,全市共流转土地12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22.6%。土地有序流转,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规模生产的转变。全市种植业发展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48户,全市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5%以上。
二是创新协作机制,扶持专业合作。我们采取“自愿联合、自主经营、自我管理”的方式,大力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,出台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促进政策,在项目、资金、信贷、用地、行政收费等方面为合作社提供支持,积极争取上级发展扶持资金,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,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。全市现有各类合作社212个,成员3125人,注册资金近8000万元。全市种植业订单面积达50万亩次,养殖业订单2000万只以上,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近2亿元。
三是创新投入机制,做大支农“蛋糕”。支农资金集约化。积极整合上级支农惠农项目资金,集中使用财力,放大支农效应。2012年全市投入“三农”发展资金5.53亿元,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为8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亿元。投入“一事一议”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3900万元,发放农业产业化、油菜免费供种、小龙虾发展、生猪养殖、小农水建设等奖补资金800万元。金融服务商业化。支持金融企业增加信贷品种,优化金融服务,加大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入力度。2012年,我市各类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涉农贷款47.6亿元,其中小额农村信用贷款13亿元。融资渠道多元化。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、互助金融,引导社会资金以经营带资、个人捐资、招商引资、合作集资等方式投向“三农”。2012年全市企业、个人和专业合作社等社会资金,投入“三农”金额达到9000多万元,较好地解决了一批专业大户扩大生产的“燃眉之急”。